中國春秋(770-476 BC )中期,公元前586年,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並摧毀了耶路撒冷;所羅門的宮殿,在屹立了約400年之後,被夷為平地。先知耶利米目睹了這些事,寫下《耶利米哀歌》以表達對發生在猶大和耶路撒冷之事的悲歎。這首哀歌為上帝的選民在歷史上所經歷的慘痛毀滅發出深切的哀悼;但神沒有忘記猶太人,祂藉着耶利米告訴他們:神在他們中間還有祂的選民;只要他們悔改,就可以歸回,恢復過去的光榮。再約一百年後,戰國(475-221 BC) 初期,波斯亞哈隨魯王(即薛西斯一世,486-465 BC 在位)執政年間,流放在萬國中的以色列選民依然堅持他們的信仰,在神的暗中看顧與保守之下,波斯王后以斯帖和養父末底改挫敗了哈曼滅絕神百姓的企圖,成為「普珥節 Feast of Purim」的由來。《耶利米哀歌》和《以斯帖記》讓我們看到神從來沒有忘記祂的子民,在祂似乎隱藏自己的時候,仍然給百姓指明方向。